在加密货币OTC交易领域,抹茶交易所(MEXC)曾以低门槛、多币种吸引不少用户,但近期不少投资者发现,其OTC商家数量远低于币安、OKX等头部平台,甚至出现“大额溢价难成交、小额订单无人接”的尴尬局面,这种流动性短缺并非偶然,而是平台生态、商家策略与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
平台流量与用户规模的天然短板

  OTC商家的核心诉求是“用户需求”,而商家数量与平台活跃用户量直接挂钩,作为二线交易所,抹茶的用户基数与头部平台存在显著差距:据SimilarWeb数据,2023年币安全球月活用户超8000万,而抹茶不足其1/10,用户量少意味着OTC订单频率低、单笔金额小,商家难以通过高频交易覆盖运营成本(如法币通道费、风控成本),自然缺乏入驻动力,抹茶在全球市场的品牌认知度有限,尤其在欧美等OTC需求旺盛的地区,本地化商家资源储备不足,进一步加剧了“僧多粥少”的困境。




抹茶交易所OTC商家稀少,流动性困局背后的多重挑战




商家运营成本与风险控制的权衡

  OTC商家本质是“风险承担者”,对平台的风控能力与政策稳定性极为敏感,相比头部平台成熟的风控系统(如实时反欺诈、异常交易拦截),抹茶在OTC场景的技术投入相对薄弱,商家面临更高的“冻卡”与跑单风险,部分商家反映,抹茶对OTC订单的KYC审核流程较长,且对“黑钱”交易的筛查机制不够完善,一旦发生纠纷,商家资金回收周期长、维权成本高,平台对商家的抽成比例(部分达0.2%-0.5%)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但结合用户基数小的现状,商家实际利润空间被压缩,更倾向于选择用户量更大、风控更成熟的平台“集中经营”。


平台政策与生态扶持的不足

  头部平台通常通过“OTC商家补贴”“流量倾斜”“专属客服”等政策吸引商家入驻,币安为优质商家提供低息贷款、优先展示位,OKX则推出“商家成长计划”,帮助新商家快速获取订单,而抹茶在OTC商家的生态扶持上相对滞后:缺乏系统化的商家培训体系,对新商家的流量扶持有限,且未针对大额商家(如日均交易超百万的机构)定制化服务,这种“重交易、轻OTC”的策略,导致商家归属感不足,即便入驻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


市场环境与竞争格局的挤压

  2023年以来,加密货币OTC市场竞争白热化,头部平台通过“合规化”“场景化”巩固优势(如支持股票、基金等法币兑换场景),而中小交易所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,抹茶在OTC领域既未形成差异化竞争力,又未能通过技术创新(如引入AI订单匹配、降低滑点)吸引商家,导致用户与商家形成“双向流失”的恶性循环:用户因商家少而转向其他平台,商家因用户少而选择撤离,最终陷入“冷启动”困境。


破局之路:从“流量思维”到“生态共建”

  对于抹茶而言,破解OTC商家稀少的难题,需从三方面发力:其一,精准引流——通过社交媒体 campaigns、KOL合作提升平台曝光,尤其针对东南亚、非洲等新兴市场的高潜力用户;其二,降低商家风险——升级风控系统,引入“商家保证金池”“交易保险”机制,增强信任感;其三,政策激励——推出“零入驻费”“交易返佣”等扶持政策,并建立商家评级体系,让优质商家获得更多流量倾斜,唯有将“用户需求”与“商家利益”深度绑定,才能打破流动性困局,让OTC业务成为平台增长的“第二曲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