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“江苏网安比特币事件”在网络流传中常被渲染为“政府没收比特币”“投资者血本无归”等版本,但事实远比传言复杂,事件核心并非针对比特币投资者的“打击”,而是公安机关对一起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的执法行动,其本质是维护金融秩序,而非否定比特币本身。


事件起因:比特币沦为洗钱工具

  2021年,江苏某地警方接到线索:一犯罪团伙通过非法集资、电信诈骗等手段获取巨额资金,为掩盖资金,利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进行“洗钱”——通过多个钱包地址、境外交易平台反复转移资金,试图切断与犯罪活动的关联,此类行为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》,也触碰了刑法关于“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、犯罪所得收益罪”的红线。




江苏网安比特币事件真相,一场被误解的执法行动




  警方调查发现,该团伙利用比特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动性,将涉案资金拆分后转入个人加密钱包,再通过“场外交易”(OTC)兑换成法定资金或购买其他资产,严重干扰了金融监管秩序,为追赃挽损,警方依法冻结了涉案的23个比特币钱包,其中包含涉案赃款约1.2亿元(按当时市值计算)。


执法边界:保护合法财产,打击非法行为

  值得注意的是,警方冻结的仅是涉案赃款对应的比特币,而非普通投资者的合法财产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公民合法的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,比特币作为虚拟财产的一种,其持有、交易本身并不违法,江苏网安部门的行动始终聚焦“打击犯罪”,而非“禁止比特币”——冻结措施仅针对与犯罪直接相关的资产,且后续已通过法定程序将合法部分返还给受害人。


  网络传言中“江苏禁止比特币交易”“投资者资产被没收”等说法,实是对执法行为的曲解,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是“打击非法金融活动,保护合法投资权益”,例如2021年十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禁止虚拟货币兑换法定货币及作为衍生品交易,但并未否定个人持有虚拟货币的合法性。


真相启示:合规是虚拟货币市场的“生命线”

江苏网安比特币事件的真相,揭示了虚拟货币领域的一对核心矛盾:技术匿名性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,但监管的目标并非否定技术本身,而是遏制非法用途,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事件提醒了两点:
其一,虚拟货币交易需警惕“黑产链”,避免通过不明渠道交易,防止 unknowingly 参与洗钱等犯罪活动;
其二,合法持有虚拟财产的前提是“资金合法”,若涉及非法集资、诈骗等犯罪,任何形式的资产(包括比特币)都将被依法追缴。


  这起事件是我国金融监管与犯罪博弈的缩影:既用法律之剑斩断黑产链条,也为合法的虚拟财产保护划清边界,网络传言的“妖魔化”,本质上是对执法逻辑的误读——维护金融秩序,从来与保护合法投资并行不悖。